
成都人文徒步开启成都人的户外人生,2016年2月20日,猴年第一走,走进青神中岩寺,寻千古绝恋;参观竹编艺术博物馆,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眉山地处成都平原西南,距离成都80千米,眉山人杰地灵,吸日月之精华,聚大地山川之灵气,培育出了千古传奇的苏洵、苏试、苏辙“三苏”父子。清代宰相张鹏翮曾称赞说:“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苏父子,以其卓越的创造才能和辉煌的文学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照古今,三苏在文学上造诣极深,既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炼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颖滨”。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情景,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苏轼兄弟幼年也不可能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苏老泉深厚的古文功底深深影响东坡兄弟,头悬梁锥刺股的发奋让兄弟二人耳熏目染,言传身教让兄弟二人子承父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们常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看来家庭的教育非常重要,家庭的教养决定了子女的教养,而子女的教养则是一个家庭的教养的反映。
中岩寺位于眉山市青神县城南10公里的岷江东岸,距离成都150千米。前不久,因“中岩,苏东坡初恋的地方”而受到人们的热捧,各地游客纷纷前来,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早上7点,人文徒友便先后来到集合处――西南财大北门正对面,双清南路路口,集合上车。天微微亮,东方刚露出鱼肚白,集合点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小食摊前围着许多人文徒友,他们在购买早餐,人文萌狮总领队象往常一样在指挥着车辆和徒友,松老师在发放徒友们购买的装备。
早上7:30,成都人们徒步680位徒友,乘坐13辆豪华大巴车,从成都出发,走二环路,上成雅、成乐高速路,从青神出口下,直奔青神中岩寺。
我有幸分在1号车上,为什么说“有幸”呢?因为1号车是成都人文徒步的发起人,人文徒步周末户外活动的总领队,人文萌狮先生所在车辆。人文萌狮先生(徒友们都称他“狮子”一一这样称呼显得亲切,而我一直都称他为先生,是因为他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我非常敬重他。)具有十多年的户外活动经验,幽默风趣,谈笑风生,经常给徒友们讲户外活动知识,分享他户外活动的快乐。
义务领队梦回唐朝,口才极佳,讲解活动的内容,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生动有趣,让徒友们枯躁的旅途变得非常愉快。为什么她的取网名“梦回唐朝”呢?据她介绍“梦回唐朝”有这样的含意,大凡我们的名字都是父母或长辈所赐,寄托着父母的希望,我们是不能选择的,而网络名字则可擅作主张,自由取名,同时也表达出自己的向往和情感。“梦回唐朝”,她希望穿越时空,回到唐朝,那她就是最美的人了,也不需要再运动节食了。唐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国富民强,称雄于世界,周边各国都前来进贡。“梦回唐朝”就是希望中国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她的中国梦,这个梦有着非常高尚的的爱国情怀!我们为她点赞。
1号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取号上车对号入座。依据先来后到的顺序,在义务领队梦回唐朝处取号牌,按照号牌上的号码,上车对号入座,避免了因抢座位引发的纠纷,彰显了公平,同时也避免了因有人帮占了座位而迟到的现象,不过这样也给领队增添了麻烦,辛苦领队了。
弯弯眉头笑盈盈,有谁不动心?
我旁边坐的是新来的徒友,罗霖和贾先森小两口,他们第一次参加成都人文徒步的周末户外活动,同时也是第一次户外活动。他们回来后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说“今天悠悠闲闲地逛了青神中岩和中国竹艺城,尤其是让不爱运动的贾先森去徒步,算他一大进步,加油哦,贾先森,再接再厉哦”。贾先森,年轻,二十多岁,个子不高,但体重却有160余斤,肚子翘得高高的,就象怀胎五个月的孕妇。贾先森在一家保险公司做管理工作,平时很少运动,胃口极好,和他聊起如何降低体重,我介绍经验说“管做嘴,迈开腿。”,就是少吃多运动,他欣然赞同。
大巴车行驶了一段时间来到了成雅高速路新津服务区,休息十五分钟,放放风,大家上卫生间,等其他车辆到齐后一同前往。在这短暂的放风时间,徒友们都兴高采烈,纷纷在寻求自己的朋友,分享春节期间的见闻和快乐,三周不见如隔三秋,三三两两照相,合影留念。整个服务区人群熙熙攘攘,如赶集市,非常热闹,给平静的服务区带来了很高的人气。
大巴车在成雅高速路上奔驰,在青龙场进入成乐高速路,过彭山、眉山,在青神出口下高速,行驶10千米来到青神县。青神县,建于535年,由古蜀王蚕氏“青衣而教于农桑,民皆神之”而得名,青神县位于四川西部平原西南边陲,岷江中下游,是古代出川的重要驿站,而中岩寺离青神县城11千米,由东面出城,过一座岷江大桥,就拐上一条顺江延伸的乡村公路,路不宽,但还平整,水泥路面,略有起伏。夹道是一簇簇竹林,间中稀疏排列着的,是一幢幢新式农居,多是一楼一底的红砖房,间或是帖有瓷砖的四合院,有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味道。
经近两小时的行驶, 于9:30分来到中岩寺。
到达中岩寺后,徒友们下车,穿戴好装备,分成A、B两条路线,穿越徒步中岩寺,A线由秋秋、机投天空为前队,打头阵、开路,总领队人文萌狮先生中队,前后相呼应,后队由松老师收尾。B线由叁哥、桃仁、海阔天空带队。13辆大巴车停在江边停车场,从上向下看,人头攒动,颇为壮观,当地的一位村民说,“一下子来这么多人,从未没有见过,好闹热哟。”
大家集合和准备完毕,在总领队人文萌狮先生的一声号令下出发。我走的是A线,走在前面,紧跟机投天空和秋秋,大约走了1千米,开始登山。路全是由条石修建成的石梯,走起来非常软腿,没有走多久大家都气喘吁吁,头冒热气,大汗淋漓,可能是春节期间停了两期活动和吃得太好增重了的缘故吧。
经左转右拐,上了不知其数的台阶,我们来到一个叫天王殿的庙宇,庙宇内供奉着一尊弥勒佛像,庙外香火缭绕。有两位年轻的女孩在烧香,问其求什么?她们笑而不语,后来一位女孩子忍不住了对我说,是来求姻缘的。我想,如此年轻美貌的女孩,还愁没有人追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登上天王殿,大家已经大汗淋漓,于是宽衣解带,同时喝点水,喘喘气。
我们继续往上走,又走了许多台阶,来到上顶,在前队机投天空和秋秋的带领下,在山顶小路行走。路旁树木葱茏,油菜花已经零星的开了些,但没有成片,小草已经冒出了新芽,在微风的吹拂下轻轻地摇摆着、舞动着,象小精灵一样,灵动飘逸;泥土在太阳的照射下发出阵阵芬芳,随风扑鼻,沁人心脾;山茶树也不甘示弱,开着红的,白的花,骄傲地站立着。啊,春天来了,我们感受到春的气息了。
涛声依旧和他的爱妻
机头微信群主一一周女士
在一处转弯的地方,我们驻足眺望远方,岷江河映入眼帘,缓缓流淌,正好有一只帆船驶过,给我们“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的意境,又象一幅水墨画,真美啊,江山如此多娇!
侧面再看,一幅美丽的油画呈现在您的眼前,层层的梯田,色彩斑斓,黄的是油菜花,绿的是麦苗,不规则的线条造就了梯田的曲线美,这是大自然赐予人类视觉盛宴,它的美不亚于广西桂林的龙脊梯田。
在路上我遇见了清清和她的朋友们,我们边走边聊,跟着前面的徒友走顺着石梯步走到了山脚下。
路旁见到了许多被风吹弯的树,有的已经折断,后来据景区的人介绍,中岩景区去年7月20日遭受风灾,导致去年关闭园区修复,今年2月6日才开放,风灾的痕迹在山脊还处处可见,碗口粗的树木有的吹弯了,有的拦腰折断,中岩是周边相对制高点,临江狂风非常厉害。
我们刚走到山下,后面通知说走错了,于是前队变后队,顺石梯而上。
我们又跟随前队顺一机耕道前进,路上泥土缓缓的,走着真舒服,再加上太阳晒得暧暖,出点毛毛汗,真爽啊。走了一会儿,领队又通知走错了,倒回走。有徒友幽默风趣地说“这是给我们的新年礼物,买一送二。”,这幽默得真有水平。
天空,你在愁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顺着一条小路下去,不一会儿就到了景区的后门,时间已经是中午12点了,大家都饥肠辘辘,有徒友找一个平坦的地方开始就餐,我觉得还有一点早,就走到景区里和机投群的人一起午餐。
他们带来的菜非常丰富,有香肠,腊肉,凉拌肉,什锦汤等,人文萌狮先生看后打趣说“走人户哟,这么丰富。”,秋秋还把她带的泡肉皮让我们分享,她还向我们介绍说,她家包子的陷儿里还剁有肉皮,这样才有咬劲,这是她首创的。在所有的菜中,我觉得最好吃的是一位美女带的泡青菜杆杆,黄黄的,脆脆的,不酸不咸,还拌上了海椒油和味精,真好吃,比韩国泡菜好吃多了,胜过山珍海味。不一样的味道,却一样的情怀。
吃过午餐,我们按指示牌所指引方向开始游览,从山顶往下走,与山门进来的路线正好相反,我先来介绍一中岩寺的情况。
中岩古寺,位于中岩山,是上寺、中寺、下寺的总称,辟于晋,建于唐,兴于宋。古为川西南地区重要的佛教圣地,是十八罗汉之第五罗汉诺巨罗尊者道场。
中岩寺分三岩。旧时三岩各有寺,在下岩临岷江者为下寺,入山约两公里处在中岩主峰半山者为中寺,其上又约一公里环绕石笋山峰者为上寺。下寺,依岩临江,以其建等造于“慈姥矶”头,旧即称“慈姥庙”。中寺,位于中岩主峰“慈姥峰”之半山,旧名“景德禅院。上寺,又名垂拱寺,始建于唐末,相传有龙听僧讲经于此,由是建寺。
一进风景区,就进入上寺。上寺从上而下的景点有:翠微顶,上寺遗址,尊者石龛,中岩书院,三块石,灵岩石笋,平台伏虎。
我们从翠微顶通过一级一级石梯下来,见一正在兴建的房屋,我问正在挑灰的男子,他说是修的上寺卫生间。傍边有一个用彩条布搭的简易棚子,里面供奉着几尊残破的佛像,这就是上寺遗址。
唐朝时,环绕三峰建有中岩上寺,佛刹号为“垂拱寺”。古来,正殿寺壁以巨石砌成并代之佛座,上坐铜佛十六尊,为上寺镇庙之宝。正殿前有讲经台,谓之“身心了了,了了心身”。两侧有讲经僧院数通。旁边的“宝瓶峰”上侈下缩。正殿后中岩顶峰山腰,镌有“翠微”两个大字,峰即以为名,峰上原有“翠微亭”、“玉皇楼”,造型如同八卦,均为古中岩之胜迹。
下图是宝瓶峰。
在上寺遗址对面的“古中岩”石笋峰上,有一局富有历史意义的摩岩题刻:“大明正德改元,贼臣刘瑾乱政,予以执金吾官,退位还乡。瑾伏诛。辛未(1511),予奉召还朝,摩崖大书,时同游者,同年太守从恩,同贡士杨旦,同志沈崇、僧通开、圆禧侍砚。青神余寘(zhì )书。牧伯毒时芳刻石。”这局题刻的题写者余寘是余子俊之孙,是青神县明代正德年间人,被当时的宦官刘瑾专权迫害罢职回乡。刘瑾伏罪受诛后,余寘奉召还朝复职“执金吾”(大概是京都的卫戍司令长官),这局题刻是明代中期“皇权、宦权、阁权”尖锐冲突的历史缩影。
站在“古中岩”石笋峰,露天观景台,环顾四周,前是慈姥峰与玉泉岩、仙人床、卧佛窟,迤逦不断的苍壁丹岩;左是峡溪以西的丹梯峰峦横亘;右是宝瓶峰与东坡读书楼;后是诺讵罗尊者受享香火的开山祖师墓,所有灵岩胜景尽收眼底。
继续往前走,约有二十余米,在去中岩书院路上右转弯处,有一石龛,外表斑驳,便是诺讵罗尊者石龛。石龛依岩镂空凿成,从古至今,人称这座石龛为“开山祖师墓”,乃诺讵罗尊者与牛头寺主僧圆寂中岩后的“藏身塔”。石龛似为唐石室的造型,经明代重修,整个石龛及大小塔造型别致,雕刻精美。据说,诺讵那是唐代高僧,俗名罗尧远,四川省青神县人,佛教中的第五罗汉,被尊为中岩和雁荡的开山祖师。清齐召南《温州府志》:“雁荡山禅化祖师,姓罗氏名尧远,蜀之眉州青神县人。居中岩山,有三峰鼎立如笋,旁一峰如宝瓶,岩帕奇峭,林木森蔚,诺矩那道场也。……蜀之中岩,温之雁荡名重天下,自尊者始也。”
参观完石龛,我便和徒友舵手一同前往中岩书院,经过10余米,见一亭子古色古香,牌匾上用写着“东坡读书楼”,据说青年苏东坡在中岩书院求学时,常在这里读书。我碰见领队杨阳,正在化妆,准备照相,我开玩称她为“人文第一模特”。
美女就是这样炼成的。
我和舵手本想去“中岩书院”沾沾苏东坡的灵气,跑上跑下找了一大圈都没有找到“中岩书院”,后来我们在指示牌上看到,原来“苏东坡读书楼”就是“中岩书院”,真是郁闷啊!有种被忽悠的感觉。
中岩书院,北宋时邑人乡贡进士王方主讲于此。《青神县(旧)志》云:“上岩头有书楼,宋苏东坡尝读书上岩书楼,所以存其流风也。”。宋朝共320年,在古眉州,现在能查到生平事迹的进士多达886人,中岩书院是当时考中进士最多的书院之一,清知州金一凤赞曰:“文峰鼎峙”。 古来,峰壁上嵌刻诗碑颇多,或题峻立云霄,或题玉柱插汉,均为宋明名笔。这“文峰鼎峙”四字是清朝眉山知州金一凤题写的。
我们又从中岩书院折回,经尊者石龛、上寺遗址到达三块石(也称三石峰)。
来到三石峰抬头蓦然可见“石笋峰”。灵石三峰拔地而起,争傲山巅。《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载:“中岩山半,三石突起,其形类笋”。范成大《吴船录》云:“(三座石笋峰)前二峰,后一岩,如品字。前二峰之间容一人行。至中峰之下,有石室,诺巨那庵也。”“傍有‘宝瓶峰’数百尺,上侈下缩,真一古壶,亦甚奇怪。”
相传牛头禅师就是在这里以木匙扣石,峰裂为三,见到诺巨那并请尊者帮助追回被盗佛珠的。苏轼诗云:“额上明珠已露机,那堪圣佛放头低。洞门不是无人锁,这锁还须这钥匙。”
我们在石缝中穿梭,从三块石顺石阶而下,过灵岩石笋,到达伏虎台。
相传,唐代无尽禅师于“仙人床”上静心参佛,一日,正当夕阳西下,山中香火渐稀,游人纷纷下山之际,突然风撼丛林,周天阴霾乍起,幽壑中虎啸大作,夹带小孩呼救之声。禅师睁目而视,但见石笋峰下,一只斑斓猛虎正追扑两名小童,状甚危急。禅师急忙打动佛号,一声“阿弥陀佛”,飞身直下,弹指飞起巨石,将虎降伏,救出小童。后人因此名桥、名地,雕塑小虎,以资纪念。巨石左方角落处,雕塑着一只蜷卧而驯服的小石虎,壁间有余青野(明代太子太保兵部尚书、青神县人余子俊之子)题刻“伏虎”与“无尽堂”两局,字迹完整明晰。“正德辛未”是1511年。
来到伏虎台只见岩壁上刻有两个深黄色的古体大字“伏虎”,前面不远处的岩壁上也刻有深红色的大字“中岩”,其中“岩”是繁体字,鲜红,格外醒目。这“中岩”二字乃南宋政和(1111年—1118年10月,是宋徽宗赵佶的年号)年间高陵李时题书,是书法佳品。据说,旁刻的“致和癸巳孟夏初吉”是“咸丰八年”(1858)信女彭妙仙重修时的误刻,因为“致和”无“癸已”,“政和”才有“癸已”纪年。
徒友们在此争先恐后的拍照,有照单人的,有多人合影。
转过“中岩”二字,在中岩至上岩的道旁,巨石嶙峋,密布宋、明遗刻。石下有一小石桥横卧溪壑之上,名“虎桥”,桥头为仙人伏虎之处,称作“伏虎台”。《四川通志》与《蜀中名胜记》均载:“唐,无尽禅师伏虎于石笋下,所谓伏虎台也。”我在此见到了紫云和她的朋友,其中有才女玉米,多久不见甚是想念,于是大家一起照相,分享快乐。
我在平台伏虎桥与因和舵手一起等他的爱人和孩子,就没有和紫云他们同行。等了好长时间,仍然不见舵手家人,我便与舵手作别,独自一人向中寺走去。
中寺位于中岩山之主峰——慈姥峰,古为景德禅院。
在去中寺的路上我见到了丁医生和果果
走了大约半小时就来到中寺的景德禅院石坊。
以前在这座主峰上的五台阶,原造有山门殿、天王殿、藏经楼、药师佛殿及十数幢殿院、楼堂、斋舍、亭榭,巍峨庄严,金碧辉煌,规模形制为中岩上、中、下三寺之冠,历代香火鼎盛,享誉川西南,可惜后来尽毁。现在的“景德禅院”石坊和和千手观音殿建于1985年,“景德禅院”四字为赵朴初手书。下图是千手观音殿。
在景德禅院牌坊的两侧是碑林,陈列着许多石碑,雕刻着许多名家的诗,大多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有小楷、隶书、草书等,是书法爱好者常去的地方。在此地我遇见了人文萌狮先生和徒友lili,和他们谈论了一会儿诗碑,徒友lili还开我玩笑,叫我“丢诗人”,其实是丢死人的谐音,挺有趣的。
闲聊了一会儿,我便同人文萌狮先生一同走起。
从中寺“景德禅院”石坊,下行百余步石级,跨过双龙桥,便到了千佛长廊。千佛长廊我们是从上往下走的,为了方便,我从下往上叙述。
千佛长廊入口处有一座小亭——接引亭。接引亭正面峭壁间,是接引佛的造像。他左手微卷胸前,持有佛珠一颗,右手垂直,掌心示众。佛家语:“引接化度”化教众生而济度也。“接引佛“的造型,即含“引接化度”之真谛。
从接引亭起,在三华里长的道路左方的危岩绝壁上,密布着许多唐宋两代的摩岩造像。《蜀中名胜记》云:“馋岩为百千万亿佛,如恒河沙数。”即指这一带摩岩造像之多。一九八二年六月,四川省文物普查工作组临场鉴定,中岩全山除幸存的石刻一百零九局外,尚有佛龛四十八座,大小佛像二千四百九十二尊。这些佛像集中分布在牛头洞、罗汉岩、卧佛窟、仙人床、玉泉岩等处。
牛头洞,又称“牛头窍”,洞口高4.6米,宽7.2米,洞额刻有“牛头一窍”四字。洞径前大后小,似牛窍半开,因名牛头洞,又因洞形弯曲似牛角而名牛角洞。洞口有赵公明雕像,两侧排列十六罗汉,亦称财神洞、罗汉洞。
据传唐诺巨那尊者创建中岩道场,募化归途经潼洲府(今三台市)牛头山寺,寺主僧牛头禅师为之治病,别时诺巨那尊者赠木钥匙给牛头禅师,并说:“他日厄会,访我于中岩寺后山巨石处。”日后,牛头山寺佛额明珠被盗,府令限期还珠于佛额,牛头禅师持匙至中岩后山,以匙扣巨石,石裂为三峰,见到诺巨那,在诺巨那的帮助下向偷盗佛珠的海神索回佛珠。临去,诺巨那指引牛头寺僧进入此洞,嘱其闭目,助以法力,须臾即将他送达牛头山寺。从此,诺巨那与牛头寺主僧即借此洞常相往来,共创中岩佛教道场。最后均圆寂于中岩山上,遗体葬于“宝瓶峰”之后“诺巨那龛”中。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有赫察院(名瀛,字天雄,河南人)来此询僧曰:闻此窍通潼川府,汝试之乎?僧曰:通圣不通凡,赫闻对异之。
由牛头洞前行,即罗汉岩。由此而去,直至玉泉岩,逶迤数里,为中岩“梵宫法象”聚集地,古称“千佛长廊”。岩壁上下,密布摩岩佛像,大小完缺共计2000余尊,多为唐宋造型。法界庄严,神态各异,风格古朴,技艺精湛。虽然大多毁于动乱,但“菩萨不在神灵在”,仍不失其辉煌壮观。
这是第四龛三大佛及八十二小佛造像。龛高350厘米,宽800厘米,深150厘米,三大佛跏趺式莲座居中,八十二小佛分列上下左右,上一台分左右共26尊,二台22尊,第三、第四台各17尊。除第一台左角处一立式小佛完好外,其余均遍体鳞伤。
这是第六龛释迦牟尼及二弟子、二菩萨造像。龛高580厘米,宽590厘米,深440厘米。释迦牟尼跏趺式莲座居中,头高100厘米,胸厚100厘米,佛像与莲座共高530厘米,面慈,鼻隆,额阔,眼大,眉长,耳垂,罗衣袈裟宽敞轻柔,线条明快。二弟子、二菩萨分立左右,其形体遭毁几尽,现已恢复。
这是卧佛窟造像,位于千佛长廊半山腰,就岩凿龛。龛高340厘米,宽710厘米,深200厘米。龛内正中造一佛二菩萨像,居中佛像为全跏趺式莲座,左右二菩萨,手持法器。龛内右侧一佛乘孔雀,头颅已殁;左侧“涅槃变”一局,释迦牟尼向右侧卧,右手枕头,左手持飞天,瞑目凝神,甚为安祥。此外,龛内壁还造有小佛群像109尊,大多风化。只是有的造像在岩下看不见。
千佛长廊左侧危岩绝壁间,窟内有一石,如床,床面凹形似仙人曾卧,故名仙人床。相传唐代高僧无尽禅师常居此岩入定参禅,后成正果坐化。《蜀中名胜记》卷十二载:“悬崖峭壁,上刻千佛,岩覆如屋,上有仙卧之迹。”仙人床岩壁造像计有3龛,我和人文萌狮左拐右拐顺着台阶攀上去,登临亲见。
千佛长廊尽头,是玉泉岩。岩窟长21.2米,宽11米,高12米,岩覆如屋,额题“羲画开光”四字,意谓“伏羲氏画八卦”时即已光昭日月而巍然屹立了。
玉泉“泉出岩之东西,两石龙吞吐之,喷若溅珠,殊可爱。”有太极、双龙二池。
《蜀中名胜记》称:“岩之半,为流杯池,一曰太极池”。其形制按《易》学“太极图”凿造而成。宋代大文学家黄山谷(又名庭坚)当年客居青神3个月,曾屡被邀游中岩,每于玉泉岩汲水瀹(yuè,煮)茗,赏景抒怀,并自况行呤《玉泉铭》,笔走刊石以纪胜。之后,历代文人雅士慕而效仿,相约来此煮茗行乐,流杯吟咏,抒怀言志,勒石留念,故岩间碑林丛立,琳琅满目。今碑刻大多散失。但“玉泉”依旧,“太极池”尚存,依然中岩一大景观。
这是黄庭坚题刻的“玉泉”。“玉泉”二字约斗大,笔力遒劲,左下刻“山谷老人书”5字。黄山谷当年就在此处与诗友“流杯吟诗”。明代兵部尚书郭子章《三岩》诗云:松号石峡龙吟雨,茶煮玉泉鹤避烟。
窟内有不少摩岩造像与雕塑,其中,“巡城图”(牛车人物浮雕),造型为一辆大轱辘车载一佛持杖全跏趺式于莲座上,一夫执鞭驱牛行驶,两旁有数人簇拥,形若祈祷,故又有“黎民求佛去灾图”之称。规格为100×96×32(厘米)。浮雕下幸存跋文一局,虽已风化模糊,从拓片中尚能辨别“求佛、去灾”之记述。1982年,四川省文物普查工作组认为此局造像的结构风格,在全省唐代造型的浮雕中,尚属罕见。
“千佛长廊印象深,一种凄凉和遗憾,据中岩任主任介绍,当初反四旧,动员农民来敲佛头,敲一个计1角钱工钱,于是…千年文物遭浩劫,现在的千佛长廊间接成为历史教训活教材!”(松老师语)
走完千佛长廊,再往下行,道路右边是一道石门,自然天成,让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沿着舒缓的红石道先生下行,不久就看到这座“中岩胜境”坊。这是下寺与中寺的分界处。
“中岩胜境”坊道旁上下,有两座“猫猫石”,是古人利用两块巨石雕塑成的两只石虎,一上一下,称为上山虎、下山虎。北宋年间,因中、下两寺僧人为争香火而械斗,告官县衙,糊涂县官说两寺不和乃两只”神虎“相克,令毁虎求和,众僧循言先击毁上山虎,正在捣毁下山虎时,恰遇苏东坡经过,他力劝众僧明辨是非,这才留下了无头无股的下山虎。
再往下走,便来到唤鱼桥畔,在修竹林中,看见了一座六角重檐的“唤鱼亭”。
穿过唤鱼亭便见一弯碧潭,这就是“唤鱼池”。
唤鱼池清澈见底,澄潭一泓,为慈姥龙之窟宅,潭畔石壁百仞,立而微俯,水出岩下,莫知深浅,世称“龙湫”。
人拍手潭上,池中游鱼听掌声而出。史载,1051年,苏东坡负笈求学于中岩书院王方门下,三载后,因题“唤鱼池”名,王方器才,以爱女王弗妻之,时年苏东坡19岁,王弗芳龄16,留下了“唤鱼联姻”的千古佳话。
池畔有苏东坡和王弗塑像,据说是1987年所立。
悬壁上留有众多古人题刻,最醒目的是“唤鱼池”三字,书法潇洒飘逸,刻工精细传神,传为东坡青年时代的手迹。旁刻历代文人题辞,清代诗云:“唤鱼自昔羡坡公,今古虽殊兴致同。我到池边还拍手,风流未分让髯公”。
唤鱼池左壁,凿有经幢三座,造于唐咸通元年(860年)。三座经幢的四周,刻有佛号“佛顶尊胜陀罗尼幢”和佛经。居中一座经幢的正面,刻有“咸通元年(公元860)九月二十二日何偕无兄弟拾中岩院基界至此。黑水孔为界题”,这局石刻是唐懿宗李漼(cuǐ)年间的遗产,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经幢旁有篆刻“中嵓(岩)”二字,字大一米有余,题款“建炎元年(1127年)九月三日河南邵伯温书”。
石壁中间,竖刻有明虞怀忠的题字:与造物游,可惜已斑驳陆离。
石壁右下方,还有观士音菩萨像3龛,其中的着农妇装提篮观音摩岩造像,世所少见。
离开“唤鱼池”,穿过一座“名山后绣”的砖石牌坊,行约百余步,从石级小径,缓步下行,便见一 寺庙,这便是下寺。
下寺建造于“慈姥矶”头,所以旧名慈姥庙,唐建,古有正三殿、侧两台、前三房等佛堂、僧舍。由于过去临江曾有“水月楼”牌坊,故又称为水月楼。据说李白的《峨眉山月歌》就是在这里写下的。下图是下寺全景。
下寺前临江一棵婆娑的高大榕树,隔江相望,对面是思蒙河口上的“瑞草桥”,那里是苏东坡外家、岳家的居地。
现在下寺主要由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组成,是1985年后重建。
这位身穿甲胄,手持琵琶,慈悲为怀,保佑众生,护持国土的持国天王,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只是不知有多少世人能听懂他弹奏的梵音。
大雄宝殿供奉横三世佛:药师佛、释迦牟尼和阿弥陀佛。
从景德禅园我和人文萌狮先生就一路同行,穿千佛长廊,过唤鱼池,我们来到临江古寺,一路走来我们谈笑风生,道古论今,从苏东坡说到辛弃嫉、李清照;从青神中岩说到敦煌莫高窟,也谈到了人的精神和信仰,他渊博的知识让我佩服不己,能与其同行,真是甚幸。
到临江古寺,极目远眺,岷江河平静如镜,对岸边油菜花已经盛开,从南到北逐渐稀疏。桃仁领队说,这是气温从北到南逐渐升高的缘故,南方的花要比北方开得早,所以就形成了这样的景观。
见地上散落一些纸屑、果皮,桃仁和人文萌狮先生立刻用扫帚扫地,结果呢?地面干干净净,旁边一位摆摊卖水的大姐说,“从来没有见过,游客还自己打扫卫生。”这是对成都人文徒步的赞许,人文萌狮先生和桃仁起到了带头作用,“桃李不言,树下成蹊。”,成都人文的徒友所到之处都受到欢迎,因为我们带来了欢笑,只留下了脚印。
在青神还有一处比较好玩的地方,那就是平羌三峡,又称“嘉州小三峡”或“岷江小三峡”。唐代杜甫诗云“外江三峡且相连”,所指就是平羌三峡,由犁头峡、背峨峡、平羌峡连贯而成,全长12千米,峡区河道迂回,风光绮丽。平羌江是岷江流经青神汉阳古镇至乐山悦来镇一段水路的古称。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峨眉山山月歌》曾写道“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诗中的“平羌”就是汉阳到悦来的平羌江,而“三峡”据后人考证就是“平羌小三峡”。
峡内两岸山峦叠翠,连绵起伏,临江崖壁遍布,石洞、狭窄水深。两岸景色迥异,相映成趣,右岸怪石峥嵘,杂草丛生,左岸碧峰翠岭,竹木葱笼,令人目不暇接。
据说,历来墨客骚人泛舟平羌,大多揽胜抒怀,赋诗作文,诗仙李白“使剑去国,辞亲远游”至此。在月亮高悬的夜晚,泛舟小三峡,饮酒吟诗,古乐相伴,论古道今,佳人相随。月影伴着流水的响动跳跃,河水光影交辉,粼粼有致,月早己不是原来的模样,却更似神异附着的精灵,生动而轻巧,灵异而空蹬,这是多久生动而至美的画面,我想再浪漫的事不过如此吧。
以后有机会一定再来青神荡舟小三峡,领略古代文人骚客的浪漫情怀。
来到停车场,我又见到了丁医生和她的朋友。
游完中岩寺,下午15:30分我们人文一行860人来到“中国竹艺城”,欣赏青神竹编艺术,感受竹编艺术的神奇。青神竹编以新、奇、特、绝的神韵而“艺甲天下”,以其精湛的技艺,把丰富的色彩与音响结合在一起,似绢似锦又似纱,似绒似缎又似麻,堪称中国民间艺术的一绝,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奇葩”,“艺术中的艺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中国竹艺城座落在青神这美丽的神州大地,位于青神南郊2千米的南城镇南沟村。青神竹编,起源于战国,发展于宋代,盛行于清代,鼎盛于近代。青神自古以来就有“处处有竹,户户编竹,人人用竹”的传统,青神竹编最初是编织一些生活用品和生产工具,和村民的生活习习相关。后来经过无数代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与创新,青神竹编的实用性逐渐淡化,最后上升到艺术性,登上了大雅之堂,一幅长4米,宽2米的竹编《八骏图》挂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中央大厅,为世人所瞩目,叹为观止。
在上世六十年代的文革时期,青神竹编艺人发明了“坐标文格编织法”,八十年代,竹编状元殷超,首创“描图快速编织法”,是一场竹编技艺的深刻革命,艺术的一次飞跃,竹编更逼真、生动,艺术含量更高,堪称奇葩。
青神竹编,题材丰富,花、鸟、人物、书法均可入编。编织方法有平面和立体编织两种。竹编的图案,形神酷肖,栩栩如生,立体感超强,其精细的效果和神韵完全可以与丝绸、刺绣相媲美。竹,薄如蝉翼,丝如发丝,让人惊叹,是青神百姓质朴纯真的人格力量的象征。
下午3点半,我们来到了竹艺城,在车上远远就看见,一红砖黑瓦、飞檐翘角的院门,阳光灿烂下,高大浓密的翠竹从院墙内探出头来,将书有“中国竹艺城”几个大字的楼阁式院门揽入杯中,甚是赏心悦目。
车子进竹艺城,我们纷纷下车,一个高大的建筑立刻映入眼帘,翠绿的建筑物呈圆锥形,如春天破土而出的竹笋,直刺天际。正面竖着镶嵌着五个烫金的大字“竹艺博物馆”,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竹艺博物馆是六层建筑,有近30米高,一至五楼分布有六个展厅,分门别类展出不同时期的竹编作品。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游览了竹艺博物馆,底层展出的一些生活用品,感觉很亲切,让人仿佛回到了儿时,让人倍感亲切。
其他楼层的作品让人惊叹,嘘唏不已,巧夺天工,感叹人类的智慧,更加佩服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
竹编的花瓶,造型用线条洗练,表现了其流动之美,阴柔之美,飘逸之美。领小肚大,端庄稳重,花瓶的口呈喇叭形,配上两只耳环,则形如仙子如佳人,多层重叠,使其显得粗犷典雅,陡增生气。
《百寿鱼》,以变化的方法来处理,以意变形,表现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与浓郁的回味给人与静与动的感受。由不同大小,不同形态的鱼,构成了一个寿字,映入眼里的是活沷乱跳的鱼在嬉戏。
《素色观音图》,利用竹的本色基调编织,淡雅清秀,晶莹剔透,远观时,则好象什么都没有,正面看时,时隐时现,侧面看时观音尽显真容。
竹编提篮大胆用深红色,具有热而不闹,冷而不静的独特风格。
特别是那幅长3.85米,宽0.38米,重量仅有300克的竹编《清明上河图》更是精妙绝伦,巧夺天工,人物形象生动活泼,维妙维肖,呼之欲出,它是青神民间艺人杨云华与其两位徒弟花了三年的时间呕心沥血之作,与原图并无二异,看着它,我们为青神民间艺人高操精湛的技艺赞叹不已,真不愧是“艺术中的艺术”。
还有一幅彩色竹编《老北京》,长2.32米,宽0.37米,它把北京的人文风俗一一再现,有街头巷尾的小商小贩,有脚夫,有剃头匠,有算命先生,还有聚媳妇、回娘家的场景,是一幅完整的老北京风俗画卷,从中能够看到、听到老北京那段历史。
后来据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馆内还有一幅竹编艺术品《人形书法》,其造型有特定的寓意和内涵,以物寄情,类似中国写意画艺术,把竹编完全意态化了,主观精神化了, 其造型格调自由而又鲜明。用“谐音”、“象征”等寓意手法,含蓄隐喻,满载深意。 画面以"正心修身,克已复礼"组成魁星的形象,魁星左手托砚,右手执笔,一脚翘起托一“斗”字,一脚立于“鳌”字之上, 再看那魁星笑逐颜开,全无神鬼凶悍之气。它却蕴涵着“魁心(星)点斗,独占鳌头”的深意。可惜这次没有见到,以后有机会一定再来青神,目睹其尊容。
参观完竹艺博物馆,我们在竹艺城闲逛。信步其间,慈竹、罗汉竹、湘妃竹等婀娜多姿极尽妖娆,亭亭玉立各显风骚,竹的亭台楼榭星罗其布,城内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微风过处,婆婆竹声似一首清丽婉转的调子,雅致而风韵,无不充满诗情画意。
下午17:00,成都人680位文徒友分乘13辆大巴车从青神竹艺城出发,于晚上19;00到达成都,结束了成都人文徒步猴年的第一走。
成都人文徒步开启了成都人的户外生活一一户外的我们最美。
就这样陪着你一起走, 不在乎生活的困苦,春夏秋冬陪伴你,那也是幸福。 就这样陪着你一起走,我愿意跟着你四处去漂流,风雨同舟到生命的最后,今生爱的不够来世再相守。
美丽的清清姑娘和她的朋友们
笑一点,再笑一点。
清新脱俗,如轻风如细雨,润物无声。
“人文一姐”和杨阳领队。
美女与天使
美不胜收
相见在人文
虽然我们老了,但我们曾经年轻一一回忆初恋的甜蜜。
高兴得板
我和我的朋友一一人文萌狮先生和杨阳领队、紫云领队。
给你一个背影,给世界一个惊喜!
成语“美女如云”,原指很多美女,现在的意思是:美女就像紫云一样漂亮。
紫云和她的朋友们
想唱就唱一一快乐人生。
机投微信群主周女士一一非常酷。
发现美的人一一舵手。
人文领队、机投Q群群主一一豪爽耿直的天空和他的朋友。
慢一点,注意安全哈!
完了,没有了,下期再见!
如果你喜欢成都人文徒步,想了解其活动的具体内容,请扫描下面二维码。
你如果想参加成都人文徒步的活动,请关注以下内容。
暂时还没有评论哦~